每当我们喝茶的时候,总会发现有些茶叶是一根根的条状,有些是一颗颗的球状。
这是为什么?这绝对不是因为好看的长相才将茶整型成这个形状。
她不是绿茶,也不是红茶。
她是一款在台湾最容易喝到的茶,
也是大家最搞不清楚的茶类。
乌龙茶在较少接触茶的人来说,
她是餐桌上那一壶深色又带点苦味的饮料。
或是可以在便利商店买到的深褐色罐装茶饮。
可能是爷爷用紫砂壶冲出来的浓烈液体。
这些是许多人对于乌龙茶的第一印象。
乌龙茶简单来说,就是经过部分发酵的制作工艺所生产出来的茶叶。
不发酵制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称为绿茶。
完全发酵制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称为红茶。
如果以香蕉来举例,
绿茶就是青绿色的香蕉,乌龙茶就是黄加上一点黑点的香蕉,红茶就是全黑的香蕉。
其制作工艺来自于大陆。
在世界上,乌龙茶起源自福建、广东一带,
可以分成闽北乌龙、闽南乌龙、潮汕乌龙。
闽北乌龙代表为武夷岩茶,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出名。
闽南乌龙代表为安溪铁观音。
潮汕乌龙为凤凰单欉。
她们风味各具特色,其制作工艺核心皆为为部分发酵,
因为地缘关系,最后形成的外观有所不同。
起源故事要从闽北乌龙说起,
在南唐时期(933年),于现今建瓯地方的凤凰山开始生产茶叶,名为北苑御贡茶园,为贡茶。
后来南唐被宋所灭之后,北苑御贡茶园成了宋皇帝的御茶园,
其中生产的茶类以龙凤茶与龙凤团饼最为出名。
在宋徽宗的『大观察论』中曾经提到。
当时的已有少部分武夷茶一起进贡,这也让武夷茶有成名的机会。
到了明代,贡茶茶园种植地点开始转向武夷山山区转移。
北苑茶上贡四朝(五代的闽和南唐、两宋、元、明)。
武夷茶上贡三朝(元、明、清)。
当时茶的制作工艺为不发酵茶,为绿茶。
陆羽茶经的茶是谈绿茶。
直到清雍正年间(1725年),
部分发酵制作工艺才开始发展,也就是乌龙茶。
网路上有相当多资料表示,
根据福建《安溪县志》记载:“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,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。
但是经过详细查阅安溪县志并查无此资料。
在安溪县志能查到的资料为
《卷之一》《瑞章总论》:“茶,乃南方嘉木,叶如栀子,花如白蔷薇,实如棕榈子。土产建州、北苑、先春、龙焙,洪州双井、蒙顶、石花,皆茶之极品者也。紫为上,绿次之;笋为上,芽次之。 社前采者为佳,寒食、谷雨采者次之。备见陆羽《茶经》。”安溪茶产常乐、崇善等里,货卖甚多。
社前为春分与清明之间,国历为3/20~4/6之间。
从此采摘时间可以推断此段文字为叙述绿茶,
因为乌龙茶茶叶最佳采摘时机为谷雨,约国历4/20。
此段文献仅提到安溪有产茶,并无提到乌龙茶制作。
乌龙茶制作的工艺,
根据野使传说,当初北苑贡茶在制作时,因为有些茶叶没有马上炒制,
久放后造成茶叶发酵,而发现了其独特的香味。
而根据文献记载,在『续茶经』(1717~1720年)中有提到乌龙茶制作方法,
包含晒太阳、发酵、与烘焙等制作工艺,与现今武夷茶制法相同。
乌龙茶制作工艺始于武夷,再传于安溪。
从茶叶外观可以发现,安溪铁观音为紧压球状,武夷岩茶为条状,
会有此差异,并无文献记载,根据考究,
茶叶形状会发生改变的原因与『老虎』有关。
在安溪县志记载。可以发现许多有关于老虎所造成的灾难。
内文叙述如下:
虎一名“山君”,言山兽虎为之君,行以爪拆地观奇耦,及作威则毛张爪露,啸则林振风生。安溪山木深邃,虎患为多。
在正德十六年春,猛虎群出,伤畜类数多,民难往来。
假设安溪茶生产工艺一开始与武夷山相同,
其成品茶叶体积将会相当巨大。
加上茶多种植在山区,必须运送到市区才可以贩售。
可以想像在山里扛着一大包的茶叶,路途崎岖险恶。
还要躲避老虎的追锲,这是相当辛苦的事情。
所以将茶叶体积缩小,将便于运输行动,
根据经验,缩小体积可以达两倍以上。
这是合理的解释安溪茶是球状的原因。
最后一个就是广东潮州的凤凰单欉。
以带有独特花香为特色,茶叶外观为直条状,
会称为单欉是因为每批茶叶都来自单一茶树,
因为每个茶树都具有其特别的味道。
比如蜜兰香、鸭屎香、通天香、宋种等。
大陆地区介绍完了,接下来讲讲台湾。
文山包种茶形状为条状,方法源自于闽北武夷茶制作工艺。
根据历史考证,
在1885年,由安溪人魏静时与王水锦两位在台北留下了条型乌龙制造方法。
王水锦产制茶类似武夷岩茶,经过烘焙,滋味较浓,称文山式制造法,现今已失传。
魏静时改良制造方法,制造出清香型口味,大受好评,称为南港式制造法,
为现今文山包种茶的制作工艺基础。
包种茶名称是怎么来的,可以分成包与种来说,
包,指的是用纸将茶叶包起来,包装茶叶的方法也是一门学问。
不过为了保存方便与食品卫生,都会先将茶以铝箔袋装起来再用纸包起来,现在市面上复古包装多采用此方式。
种,指的是青心乌龙茶叶品种,青心乌龙在台湾会因为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号。
台北称为种仔,南投称为软枝乌龙或青心仔。最常见则称为乌龙。
又可称为半球形包种茶。半指的是接近的意思。
如果真的将茶揉到非常圆,制作时间将会非常耗时,
而且可能会因为为了圆而将茶揉太紧,让茶叶泡不开,
这会使茶变得不好喝。
从冻顶乌龙茶的形状,可以推论其制作工艺是来自安溪。
历史文献记载,
在1939~1941年间,由王泰友与王德两人在南投传授来自安溪的团揉技术。
此时冻顶乌龙才开始逐渐演进成半球型外观,且带有烘焙的精致茶工艺。
约从1980年开始,高山茶兴起,制茶人将冻顶乌龙茶制茶方法调整,去除烘焙的工艺,保持茶鲜爽的滋味。
台湾茶会有这样的改变,也是有原因的,
台湾茶形状与制作工艺变化顺序是这样,
烘焙条状>清香条状>烘焙半球状>清香半球状
烘焙条状为文山包种茶前身,已经失传,
清香条状为目前文山包种茶主流,
在1929年,日本人谷村爱之助及井上房邦氏认为,
文山包种茶外观粗糙不优美,缺乏重量感与稳定性,
所以将茶形状改为半球状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
如何从烘焙半球状变成清香半球状呢?
在1976年与1985年间,鹿谷乡农会举办冻顶乌龙优良茶竞赛,
主审吴振铎场长,为第一届茶业改良场场长。
于是推广清香型乌龙茶制作方法,让茶滋味重点变成清甜与扑鼻花香。
之后高山茶引入清香型乌龙茶制作方法,大受市场喜爱。
会造成难以区分的原因,通常是制作工艺不完整。
就是柑橘的微酸滋味加上金属感,
什么是金属感,就是用舌头同时舔四方形9v电池正负极的滋味。
舌头上会有点酸麻的感觉。
冻顶乌龙茶以强回甘、糯米香为特色。
强回甘是指喝下之后几个小时内口腔依然能感受到茶的甜味。
糯米香又称印泥味,这是经过充足发酵的茶叶加上烘焙才会产生的味道。
糯米香怎么闻,就是当米饭煮好,打开锅盖所闻到的香气。
印泥味不是现代速干印台,而是传统用硃砂制成的印泥所产生的味道。
以上完整介绍台湾乌龙茶的由来。
谢谢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