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報導
2017.12.30

尋訪名山,品茶之真味-NETVAN海峽行· 傳承篇(中)-China

尋訪名山,品茶之真味-NETVAN海峽行· 傳承篇(中)-China

互聯網大篷車



茶葉,是臺灣的旗艦農產品之一。

清光緒年間,福建茶農陳氏家族渡海而來,在南投的凍頂山上開墾茶園,就此開啟了臺灣凍頂烏龍的制作歷史。從初級的茶農,到二級的制茶工廠,再到建立三級的消費品牌,一百多年的時間,傳承六代的陳家人,如今正致力於建立臺灣獨有的茶文化風格品牌,並將其推向世界。

在海峽行的旅途中,我們來到了臺灣南投,探訪了位於竹山工業區的遊山茶訪·茶文化館以及位於臺北的青田會所,與茶人世家的第五、六代傳承者喝茶對談。

我們想知道,在他們的心中,茶究竟是什麽。

我們也想知道,對於他們來說,傳承和堅守這份事業的意義是什麽?

在遊山茶訪·茶文化館里,我們見到了陳重嘉——第四代茶農的兒子,遊山茶訪品牌的創辦者。自小在茶園長大的陳重嘉,只有上學的幾年離開竹山去到鹿谷鄉。從小就幫家里做事的他,坦言自己從沒想過做茶以外的事情。

“我什麽都不會,我只會做茶。而且一輩子會做茶,我發現我已經離不開茶了,我可以飯少吃,可是我不能少喝茶。所以茶我相信是老天爺,尤其是我父母親給我最好的一個禮物。”

對他影響最大的東西,是父母和祖輩在茶園里的言傳身教。曾遺憾小時候需要幫工沒時間去玩的他,就是在那時通過耳濡目染,對種植、制茶的傳統工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。

在陳重嘉之前的四代,茶是附屬作物,茶農的生活清苦且缺乏變化。而到了他接手茶園的時候,臺灣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,這促使茶葉成為臺灣的主力作物。生產經營的擴大,讓陳重嘉意識到創立品牌和傳承工藝的重要性。名號“嘉振”的茶農,就這樣逐漸轉型為集生產和文化教育為一體的“遊山茶訪”。

陳重嘉的愛好,除了茶,還是茶。這幾年,讀完碩士的他一直在公司里研究如何將工藝、工法精準記載,也就是生產標準化的問題。對於接手公司的兒子,他的期許也很簡單——“一是要把我父母親給我的這些技法、工法、這些技術,一一地傳承給他;二是保證消費者喝到的遊山茶訪的茶葉,是健康的。”“不應該的不能做”,這期許非常簡單,踐行起來卻也非常困難。

“讓我覺得最高興的一點,我可以把爺爺、父親的這些工藝,完完整整保留下來。這在遊山茶坊是始終不會變的,因為'感覺'是用任何價值的東西換不到的,所以我會一直堅持下來。”

1989年出生的陳冠霖,是遊山茶訪六代的傳承人,年紀不大的他,舉手投足間皆是茶人的謙遜溫和。說到茶,他說頭腦里跳出來的首先是“初衷”二字。 這是因為,“茶園是家里的根”。

茶園帶給他的童年生活,是跟著父母上山,在和他差不多高的茶樹叢中鉆來鉆去采茶花玩的日子。茶農的工作太辛苦,忙碌的大人很難有時間坐下好好吃頓飯,一家人就在路途中,靠媽媽買的便當充饑。他說,記憶中很深刻的,是媽媽餵爸爸吃飯的時候,他就坐在後面,很高興地拿一包點心面吃。

從沒踏出臺灣半步的陳冠霖和許多繼承人不同,他的人生是自己早早計劃好的:大學選讀的是自讀小學時就立誌要學的生物專業;畢業退伍後,他回到茶園,繼承家業;30歲左右,他計劃攢夠工作經驗,去國外讀MBA……這一步步足夠踏實的規劃源於他的家庭教育——人要立長誌,有規劃,單純為讀書而讀書,不如不讀。

在他的觀念里,祖輩留給他最好的教育,是一份“老實”和“真”——做人、做茶不騙人,不摻假;從父親母親身上,他看到更多的是刻苦耐勞——“只要忍,只要用心努力,事實上都會過得去。”

所以,當他主動請纓,提出回歸家族事業的時候,他這樣對家人講回來的理由:自己愛喝茶,茶里包含著生物和自然,更是自己願意付出一生努力的事業。他說,他相信十年磨一劍,越早踐行,未來更有發展的空間。

這是這位第六代傳人工作的第四年,和父親類似,他專攻的方向是自家產品的檢測品控。在老一輩的茶農那里,茶葉的品質優劣更多憑借口耳相傳的經驗,是“這樣就很好”,然而對現代人來說,知其然,還需知其所以然。這時,他所學的生物專業便派上了用處,“用科學的方式,足以說清楚為什麽。”

茶,對於冠霖來說。“意味著生命和生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