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Andy。
再過幾天就是2023年了。
在今年度最後一篇分享,不談茶,我們來談談Andy自己好了。
會有這啟發,因收到商業週刊alive邀請,希望可以分享「品味」。
邀請內容很生動,
好品味的養成,需要運用判斷力與執行力。
因此商周在alive網站上策劃「CEO品味學」主題專區
邀請CEO 將自己的品味主張,傳遞給更多人,
茶,對於您來說,意味著生命和生活,
而您在不同場合推廣茶文化,為平凡的生活增添茶香,
是「CEO品味學」的必邀分享人選。
我出生在鹿谷鄉凍頂山鳳凰村。
在茶故鄉長大,但是絕對沒有被脅迫要去茶園工作。
(從小要求小孩子要去茶園工作,很容易磨去對於茶的熱情,還好我沒有經歷過)
與奶奶養的鵝一起玩耍是小時候的回憶。
直到七歲時,因為讀書的關係,搬到竹山居住。
玩拼圖、看書、做實驗、偷喝茶是主要的休閒活動。
(做什麼實驗呢?比如在10歲時,將燈泡打破並將鎢絲纏繞在鐵絲上,
直接通110v電,鎢絲即刻融化,查閱資料後,才發現原來燈泡內裝有惰性氣體,並瞭解什麼是墮性氣體,只覺得世界真奇妙。)
甚至在國中早自習,泡杯茶再開始讀書已變成習慣。
放假時與父親上茶山製茶是樂趣之一,
因此,我在國中時就決定要從事茶行業。
從小時候我就發現“製茶”完全依賴經驗,
為了有效率的理解“製茶”的原理,
就讀“生物系”絕對是最好的決選擇。
製茶有什麼難?
還記得茶葉剛採下來時帶有“菁味”,
發酵數小時之後“菁味”散去,反之帶有甜味。
說起來簡單,在接觸茶的頭幾年,完全聞不出差異。
因此如何從各種“細節”著手,是製作茶葉的關鍵。
比如室外萎凋,風向、濕度、溫度、品種、場地狀況、採茶量、茶菁狀況、師傅心情、師傅數量。
全部細節皆需注意,缺一不可。
再比如茶評鑑,大口喝下,味覺會收到粗略的反饋。
只有喝下後仔細觀察舌頭、口腔、鼻腔,個細部的感受,
才可以分析出茶的和壞。
細節已經難以發現,
如能發現看不見細節,並加以把關,才是茶最好的滋味。
(如何把握看不見的細節,考驗著製茶師傅的功夫)
祝大家新年快樂。
商業週刊 FB
Alive 網站
alive IG
商業週刊 IG
購物網站:https://shopping.yoshantea.com.tw/
#CEO品味學 #2022reDesign #50CEO品味宣言 #alive #商業周刊
#第六代傳人 #凍頂烏龍茶 #凍頂 #烏龍茶
#竹山 #茶文化館 #最精緻觀光工廠#遊山茶訪 #yoshante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