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的旅程
2020.06.05

[茶书分享] 有来处,知所往:冻顶乌龙茶制作历史探索

[茶书分享] 有来处,知所往:冻顶乌龙茶制作历史探索

冻顶乌龙茶历史,从道光23年(1843)以来,已在历史上出现,当时以种植莳茶(野生茶)为主。


在光绪20年(1894)《云林县采访册》〈沙连堡〉提到:“崠顶山在县东三十八里。其山自凤凰山分龙,蜿蜒六、七里,路皆平坦;至大水窟头,束脉耸起。山二、三里,高低不一;森然屹峙,明媚幽雅;岩头时有白云封护。居民数十家,自成村落。岩隈曲径,多植茶树。昔蓝鹿洲游台,曾到沙连,称此茶为佳品;谓气味清奇,能解暑毒、消腹胀,邑人多购焉。”


为冻顶山首次于文献中出现,并且受到大家喜爱。


有趣的是,在不同民族撰写文献中,对于冻顶乌龙茶的分类有所不同。


在早期的台湾,茶被分成包种茶与乌龙茶。包种茶包含台北文山包种茶以及南投冻顶乌龙茶。乌龙茶则为东方美人茶。(林义恒、吴振铎(1986)。包种 乌龙 铁观音 制造和品评。行政院青年辅导会)


文山包种属条型乌龙茶,冻顶乌龙茶属于球型乌龙,球型乌龙茶制作工艺历史记载如下,在昭和15年(1939~1941)王泰友到冻顶,以安溪铁观音茶之布巾包种法,传授布球茶之制造技术。


到了今天,还可以在冻顶茶区找到当时王泰友老先生的学生,据他们回忆,与泰友伯制茶,茶品质虽好,但因为劳力与精神付出剧烈,让人苦不堪言。


在球型茶整型工艺尚未传入台湾前,不管是文山包种茶还是冻顶乌龙茶,都为条型。


在大正12年(1923)台湾特殊理科教授资料解说一书当中,第三十七篇,可以发现包种茶与乌龙茶被独立区分成两种茶,从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可以推测,这是冻顶乌龙茶的制作方法,但是少了团揉的整形步骤。


书中提到的制茶技术相当有趣,如苈箶萎凋(室内萎凋)须绿叶镶红边,揉捻用脚揉等等。(台北市旭寻常小学校、尾古禄尔(1923)。台湾特殊理科教授资料解说。尾古书店)










台湾茶的制作方法,历史记载稀少,经常仅一段话出现在文献中。在寻访的旅途当中,偶然发现的相片,保存着当时茶区景色。


凤凰村的采茶景象,后面是凤凰山。




大人在采茶,小孩总是嘟嘴不开心在茶园旁,因为不能出去玩。